癌症长达37年蝉联国人十大死因首位,而「新国病」大肠癌更连续11年盘踞国人癌症发生人数之首,平均每37分钟就有1人罹患大肠癌,盛行率堪称世界之冠。
咨询专家/台湾肠癌病友协会荣誉理事长、亚大医院顾问医师、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外科部副部主任王辉明
根据2018年卫生福利部最新统计,结肠、直肠和肛门癌(简称大肠癌)为国人十大癌症死因第3位,而国人终其一生的大肠癌发生率高达13分之1,也就是说每13人就有1人是大肠癌候选人。
大肠癌发生率 男性比女性高
国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登记资料统计,国内每年约1万5000人罹患大肠癌、5700人死于大肠癌。男女大肠癌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,发生率排名男性第1位、女性第2位;死亡率排名则为男性第3位、女性第4位。
大肠癌是现代人的文明病,虽然男性发生率较女性高;但女性可别轻忽,一旦发现血便(粪便为暗红色)、里急后重(感觉想要大便却无法顺利排出)、排便习惯改变(原本天天一次变3天一次)、粪便形状变细、贫血、腹痛,甚至感觉特别疲累或体重减轻,仍应及早就医检查。
以下10类女性都是大肠癌的高危险族群:
1.外食族
俗话说「病从口入」,大肠癌正是吃出来的疾病。根据科学研究证实,6大致癌物分别为农药、重金属、异环胺多环芳香烃、黄麴毒素、塑化剂及防腐剂等环境荷尔蒙。
大肠癌最大的主因与饮食习惯有关,尤其动物性食物经过食物链,会累积更多的环境荷尔蒙,外食族爱吃红肉、加工食品的经常性动物性饮食习惯,就间接将浓缩的致癌物吃下肚,且动物性食物的热量较高、脂肪含量也较多,是造成大肠癌最主要因素。
2.发炎性肠道疾病者
癌症就是「慢性发炎造成的疾病」,溃疡性大肠炎及克隆氏症会造成慢性肠道发炎,长期肠道慢性发炎造成肠道免疫力下降,疾病侵犯大肠黏膜组织,容易产生恶性病变引发大肠癌;当病史超过15年,大肠癌发生机率高出一般人的2倍,且每隔5年发生率倍增。
3.大肠息肉
大肠黏膜过度增生会形成息肉,其中腺瘤性息肉有较高的癌变风险。一般来说,从小腺瘤演变成大肠癌需要5~10年的时间,超过1公分以上的腺瘤,也较经过3年才会变成大肠癌。根据统计,平均一年有2.5%腺瘤性息肉患者会变成大肠癌。
4.便祕
虽然没有研究证实,便祕是直接造成大肠癌的原因。不过,1星期排便少于3次的便祕族群,大肠息肉的发生机率高出2.5倍,间接增加罹患大肠癌的风险也比较高。
5.精神压力过大
生活高压的人,容易三餐不正常、熬夜晚睡,饮食习惯吃宵夜、油炸食物、肉类,且精神压力过大影响内分泌系统、降低免疫力,都可能增加大肠息肉的发生,进而诱发大肠癌。
6.久坐不动
久坐不运动的人,肠胃蠕动变慢容易发生便祕,粪便堆积在肠道无法顺利排出,长期下来就会形成大肠息肉,同样会增加大肠癌的风险。
7.肥胖者
BMI超过25的肥胖者,罹患大肠癌的风险较高。根据研究显示,肥胖者体内有着较高浓度的前列腺素E2,容易导致大肠上皮细胞凋亡,造成大肠黏膜过度增生形成腺瘤性息肉。
且肥胖者嗜吃高脂肪食物,摄取过多脂肪会增加肠道内胆酸分泌,经过肠道细菌作用,就会形成催化肿瘤成长的代谢物,加速大肠癌的发生。
8.年龄超过50岁
根据国民健康署癌症登记资料统计,高达88%大肠癌发生于50岁以上的患者。随着年纪增加,免疫力跟着下降、抵抗力也变差,就有可能导致癌细胞的产生,尤其经年累月的饮食致癌物累积肠道,更会增加大肠病变、癌变的风险。
9.大肠癌家族病史
家族病史分为基因遗传及表征性遗传。家族中有大肠癌病史,基因遗传的发生率约5%,虽然仅有5~10%的腺性瘜肉可能癌化;但根据研究统计资料显示,大肠癌家族病史者,腺性瘜肉癌变机率高达100%。表征性遗传则是指类似的生活饮食习惯、居住环境等原因,也都会增加大肠癌的风险。
10.粪便潜血检查阳性
粪便潜血检查为大肠癌的筛检方式,粪便潜血检查结果呈现阳性,代表大肠发炎、溃疡、息肉、肿瘤、痔疮,以及食道、胃、十二指肠的溃疡、肿瘤等原因。根据研究统计,粪便潜血检查结果呈现阳性,平均2人中有1人为腺瘤性息肉,其中20人中就有1人是大肠癌。
3方法预防大肠癌上身
1.良好饮食习惯:多吃蔬菜、水果,建议女性一天4份蔬菜、3分水果,一份为8分满或一个拳头大小的水果,并少吃肉类、高油脂食物及加工食品。
2.规律运动习惯:每星期运动5天、每次至少30分钟,预防肥胖降低身体处于慢性发炎的状态,也能降低大肠癌的风险。
3.定期筛检习惯:根据研究显示,每2年1次粪便潜血检查,可降低23%大肠癌死亡率。目前国内提供50至未满75岁民众,每2年1次免费粪便潜血筛检。如果有大肠癌家族史,应提早自40岁开始接受筛检,并且每5年筛检一次,或是接受全大肠镜检查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脂排舞 抗糖饮 胶原蛋白 - NIMI 日弥 » 3招预防大肠癌上身!每37分钟就有人1罹患大肠癌~10类女性是危险候选人